为深化365官网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的教学改革,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兴趣,并有效提升其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决定组织365官网本科生参加“第18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简称“大赛”)。根据大赛组委会相关要求,现将赛事相关内容通知如下:
一、报名参赛对象
2025年在校本科生。
二、参赛作品类别
大赛分设11个大类:(1)软件应用与开发;(2)微课与AI辅助教学;(3)物联网应用;(4)大数据应用;(5)人工智能应用;(6)信息可视化设计;(7)数媒静态设计;(8)数媒动漫与短片;(9)数媒游戏与交互设计;(10)计算机音乐创作;(11)国际生“汉学”。
其中,(7)(8)(9)三个大类,统称为数媒类。
三、参赛作品主题
1.数媒类与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作品的主题:中国古代物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之五
内容仅限于我国历史上(1911年以前)物理相关成就,包括:
(1) 中国古代物理成就——弘扬中华优秀自然科学成就。
(2)中国古代物理领域杰出科学家——弘扬中华优秀科学家精神。
(3)中国古代杰出的物理著作——弘扬中华优秀物理科学专著。
(4)中国古代物理文化——弘扬中华优秀自然科学文明和优秀文化传承。
2.国际生参赛作品的主题:汉学
内容限于中国古代文化(1911 年以前)相关成就,包括:
(1)中国古代文化概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
(2)中国古代文化杰出著作——弘扬中 华优秀文化典籍。
(3)中国古代文化杰出学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文化和精神文化。
(4)中国古代文化典故与文化习俗——弘扬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和民俗文化。
3.信息可视化设计类作品的主题:中华自然科学及其他优秀文化瑰宝
内容仅限于我国历史上(1911年以前)相关成就,包括:
(1)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成就——弘扬中华优秀自然科学成就。
(2)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领域杰出科学家——弘扬中华优秀科学家精神。
(3)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著作——弘扬中华优秀自然科学专著。
(4)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优秀自然科学文明和优秀文化传承。
四、参赛组队与竞赛作品要求
(一)参赛组队
1.每个参赛队可由校内的2-5名学生组成,具体说明详见附件1。每位作者在同一个大类中最多只能提交1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2.数媒各大类参赛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分别参赛。界定数媒类作品专业组的专业清单(参考教育部2020年发布新专业目录)详见附件1。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只要有1名作者属于专业组的,则该作品就必须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3.每个参赛队可设置1-2名指导教师。参赛作品的指导教师应是在高校担任本科生教学任务的教师(含退休返聘教师)。
(二)参赛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不得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社会道德规范,内容积极向上,参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一经发现、查实有涉及抄袭剽窃等违规行为的参赛作品,将立刻取消该作品的参赛资格。
2.参赛作品中如果包含地图,在涉及国家当代疆域时,应注明地图来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网站),并且注明审图号,否则属于违规,将取消参赛资格。具体以附件2(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要求为准。
3.所有作品播放时长不得超过10分钟。
4.参赛作品必须是在本届大赛时间范围(2024.7.1—2025.6.30)内完成的原创作品,所有2024年7月1日前参过赛的作品,不得重复参赛。具体规定详见附件1。
五、竞赛作品的交件要求
各参赛队伍需提交完整的参赛作品。具体要求如下:
1.每件作品提交1份纸质报名表和1份电子文档。
2.电子文档需创建“作品”、“报名表”、“汇总表”三个文件夹,分别存放作品、报名表、汇总表。每个电子文档统一命名为“作品名称+队长姓名”。
六、参赛办法及奖励
(一)校级选拔赛
参赛作品以学院为单位收件。各学院需于2025年3月28日17:00前,将参赛作品交至16号教学楼734室学科竞赛部。各学院交件内容包括:电子及纸质参赛作品汇总表(附件4)各1份(纸质表用A3纸打印并签字盖章)、纸质参赛作品报名表(附件3)1份及相配套的电子作品若干(作品需按汇总表序号排列)。
(二)中南赛区复赛
根据校评结果,由学校推荐优秀作品参加中南赛区复赛。
(三)全国决赛
根据复赛评审结果,由中南赛区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决赛。
(四)奖励
根据《beat365英国正版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管理办法》(民大发〔2021〕37号文)规定,参赛和获奖选手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和奖励。
七、其他事项
(一)有关参赛事项的要求和补充信息,请及时关注大赛官网,链接地址:http://www.jsjds.com.cn。
(二)有关通知文件及相关表格下载详见创新创业学院网站,链接地址:http:///cx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