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下午,教育学院在15号教学楼741教室举办了第73期“问学创智”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由马旭迪同学主持,2024级教育心理与学校心理学专业的黄莹乐、洪诗涵、许利文、赵宇洋、朱祎五位同学分别进行文献分享,教育学院赵冬梅老师应邀担任点评嘉宾。2024级全体学术型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多层次汇报,聚焦研究过程
洪诗涵同学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目的。该论文通过对初中生进行为期三年的追踪研究,探讨学校资源、意向性自我调节与幸福感的发展趋势,并检验意向性自我调节在学校资源与幸福感发展间的纵向中介作用。

(图1洪诗涵《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许利文同学随后介绍了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七年级学生为样本,共1214名学生参与了连续三次的问卷调查。研究采用了学校资源量表、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问卷和牛津幸福感问卷进行测量,并借助SPSS 21.0和Mplus 7.0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
黄莹乐同学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了详细阐述。结果显示,学校资源在青少年早期呈相对稳定状态,意向性自我调节和幸福感随时间呈线性增长趋势。同时,意向性自我调节在学校资源与幸福感发展间发挥了纵向中介作用,即学校资源通过提升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初始水平及其发展速度间接影响幸福感的发展。

(图2黄莹乐《论文的数据分析》)
讨论与研究启示
赵宇洋和朱祎同学对论文的讨论部分进行了解读。研究结论表明,学校资源的稳定性为青少年环境塑造及氛围营造提供了持久支持,而意向性自我调节作为个体发展优势,对于提升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强调了学校资源在促进青少年早期自我调节和幸福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研究存在追踪次数有限和单向预测关系的不足,但为未来探究更复杂的发展轨迹和双向动态作用指明了方向。

(图3赵宇洋《论文的讨论》)
专家点评与学习建议
汇报结束后,赵冬梅老师对五位同学的表现给予肯定。她指出,当今社会对教育心理与学校心理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赵老师以生动的比喻比较了心理学论文与教育学论文的异同,强调学生需多阅读、多积累,并引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典故勉励同学们。

(图4赵冬梅老师点评)
活动意义与启示
本次论坛为研究生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和学术思考的平台,促进了不同学科视角的交流与融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研究生们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提供了契机,也为未来教育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