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晚,教育学院在15号教学楼727教室成功举办“四百工程”系列之“百篇研读”第71期研究生读书报告会。本次活动特邀教育学院汪丞老师担任点评嘉宾,由2024级郭佳桢、何彬怡、苏比努尔三位同学分别进行读书分享,活动由马旭迪同学主持,2024级比较教育学专业全体研究生积极参与。
回顾百年教育历程,展望未来教育发展
何彬怡同学分享了《中国教育的百年记忆》,从清末民初的启蒙、民国时期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的飞跃,到21世纪的创新五个阶段,生动勾勒了中国教育的百年历程。书中以报告文学的笔法全景展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艰辛历程、中国高等教育的成长足迹,以及教育在扶智扶贫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为读者呈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画卷。

(图 1 何彬怡《中国教育的百年记忆》)
教育的“生活、生命、生长”
苏比努尔同学介绍了教育学专著《教育的目的》。围绕“教育培养什么人”“教育教什么”“教育的用处”“最理想的教育需要什么”四个问题展开探讨。她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将所学融入实际生活,强调以人为本和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性。教育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生活、生命和生长过程的关注与引导。

(图 2 苏比努尔《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实行”
郭佳桢同学以《爱弥儿》为分享重点,聚焦家庭教育思想。她介绍了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原则,主张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关注他们的生存、生活与生命教育,并强调节制自由、平等等原则。她指出,《爱弥儿》对于当下家庭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图 3郭佳桢《爱弥儿》)
点评环节:呼唤批判与创造性思维
在点评环节,汪丞老师对三位同学的精彩分享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三部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既具有理论高度,又能启发实践思考。汪老师强调,研究生在阅读教育学著作时,应具备批判与创造性思维,从文本中汲取理论营养的同时,结合自身经验不断反思,并尝试将所学理念灵活运用到实际教育场景中。

(图 4 汪丞老师点评)
拓展视野,激发学术探索
本次读书报告会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多样化的书籍分享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也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本次活动为研究生们搭建了宝贵的交流平台,激励他们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勇于攀登新的高峰,为今后的人生价值实现与学术探索提供了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