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上午,我院举办首期教师学术沙龙暨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选题论证。本期沙龙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举办,刘国胜教授担任主讲嘉宾,特邀武汉理工大学朱喆教授和张三萍教授莅临现场指导。我院部分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23级、2024级硕士研究生参加活动。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负责人杨金洲教授主持。

刘国胜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三个潜在问题进行阐述。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提出,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实践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公式化、范式化、方法化都是离开实践孤立地探讨其内涵意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认识,他强调,“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与灵魂,并进一步剖析了“两个结合”间的联系。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发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越走越宽,中华现代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才能越发显著。
张三萍在点评中指出,“两个结合”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而且体现在内容上。她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改造具有提升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解决时代中心任务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也是关于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与多元理论争锋的历程。
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的老师们就准备申报的国家社科选题与两位教授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最后,杨金洲对本期沙龙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本期学术沙龙促进了师生间的学术交流,激发了新的思想火花,既是理论研讨活动,更是教学研究的必要环节,对促进学科和学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将常态化举办此类活动,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助力学科建设,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图:许泠子;文:许泠子、余依婷;编辑:杨金洲;审核:汤振华;发布:金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