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实践中的重要作用,2024年11月30日,学院民族学专业教师党支部、民族学类研究生党支部、民族学专业本科生党支部开展联学联建系列活动之二,前往湖北省博物馆进行实地学习,领悟荆楚文化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印记。
党员们首先来到曾侯乙展厅,展厅内气势恢宏的曾侯乙编钟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是古代青铜铸造技术与音乐艺术高度融合的结晶。与编钟同出一墓的曾侯乙尊盘,同样以其复杂的透雕工艺让人折服,尽显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无限巧思,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
行至二层,讲解员详细讲述着越王勾践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它辗转流传至今的历程。党员们惊叹于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深刻领悟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与统一,无论是荆楚大地的文化瑰宝,还是古越民族的智慧遗存,都在中华民族的大框架下交相辉映。

(图为各支部党员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楚国八百年”展厅从物质到精神、从文献到文物,全面地呈现了楚国的历史和文化。先秦时期楚文化的起源、发展与成就在各位党员面前缓缓展开:从代表了当时青铜工艺最高水准的“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的吴王夫差剑,到彰显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的彩绘漆木虎座鸟架鼓,再到用最朴拙的画法勾勒出2000多年前最真实的楚地生活,被称为中国现存“最早的风俗画”的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展厅通过丰富的文物和详实的历史资料,深刻证明了楚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体,充分体现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其他周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展示了不同地域、民族之间文化的互动与共生。
湖北省博物馆作为展示荆楚历史和文化的窗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跟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足迹走进湖北省博物馆,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党员们纷纷表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和文化传承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本次联学联建活动,在思想与文化的碰撞中,加强了民族学专业各党支部党员间的联系和交流,提升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图为各支部党员合照)
(责编:袁磊;审核:王璐璐;上传: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