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数字化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组”召开每周例会。本次会议由张劲松老师主持,李超锋、张楠、马林茂等老师、全体研究生参会。
首先,本次组会李兵和尹朋同学汇报近期论文阅读情况,费嘉欣和陈和暄同学汇报小论文内容,各位老师分别给出意见建议。李兵同学汇报主题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AGTFP),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背景、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模型等,并分享了对AGTFP研究的一些思考和感悟。张劲松老师认为技术经济专业选择这个选题比较合适,可以找一个题目逐步深入动手写一写,先确定研究思路再有针对性的去找数据。张楠老师建议最好选择比较权威、引用较多的期刊中的测度。李超锋老师建议概念很宏大,需要再进一步深入思考;思考为什么地区从东西部地区进行划分?要综合考察研究的可行性,方向没问题,但要通过思考去缩小范围。尹朋同学汇报选取了五篇论文进行汇报,对其核心内容以及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五篇论文共同的可借鉴部分和共同缺点。张楠老师建议可以将隐形的文化或者地区风俗作为虚拟变量比较不同地区作为一个思路。李超锋老师提出该研究领域的方法非常成熟,现在分两个方向,一个是碳的相关研究,另一个是某个具体行业的相关研究;文化相关的一般通过调查问卷,属于另一个研究体系。马林茂老师强调总结现有论文的不足,思考自己能做的部分。张劲松老师建议可以挑选一两个已有论文的不足作为自己论文的创新点,针对绿色转型的主体行为等进行研究;指标怎么样去反映特定视角下的转型未来需要创新。
费嘉欣同学汇报题目为《数字乡村背景下在线信息搜寻行为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对小论文的研究框架、变量选取以及研究结果进行了汇报,并由此引出了对大论文的一些想法。张劲松老师认为在线信息搜索这样一个具体的行为和三个中介变量联系是否紧密还有待推敲。张楠老师建议核心解释变量的均值为0是否有问题,需要再确认一遍。李超锋老师强调核心解释变量应该是外生的,如果自创需要提前证明;研究假设部分要有理论依据或文献依据,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马林茂老师建议一般需要借鉴别人的变量设定,还要考察控制变量中有没有排除已有研究中证明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变量。陈和暄论同学汇报论文题目为《农村居民网络健康信息采纳意愿的形成机制研究》,基于SOR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框架、问卷设计以及研究结论。张劲松老师建议要找农村居民的一些特质然后进行归纳;信息素养能否作为一个调节变量,农村居民相对城市居民来说信息素养比较弱。张楠老师认为题目仍需优化,要突出创新点。李超锋老师对张老师的建议进行了补充,点出整个模型把农村居民换掉也成了,要在研究中体现研究对象的不可替换性,这方面还有欠缺。马林茂老师建议需要修改题目,题目中的“形成机制”不够合适。
最后,张劲松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一些建议:研一的同学要在课程结束之后寻找问题并开始着手论文写作;研二的同学要把开题报告写好,张老师对毕业论文计划提出了要求;研三的同学要针对预答辩中的问题进行修改,张老师对每个人的论文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